
這幾天我在思考,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安於現狀」的?
約6、7年前的我,是個積極想踏出舒適圈、對各種事務充滿好奇與行動力的人。那時候,我可以獨自前往非英語系國家教華語,到台灣東部和南部打工換宿,參加國際交流團,甚至和素未謀面的外國登山客一起花三天兩夜的時間爬小百岳。我也會一個人參加電影或桌遊外語分享會,甚至和國際女性權益倡議團體一起用雙語演出關於性別困境的議題劇場。
那時候的我,沒有想太多,只要覺得值得,就勇敢去做。
但這幾年,我發現自己慢慢變得安於現狀。每天準時在家上課,工作模式穩定,生活也沒有太多變動。老實說,這樣的日子也沒有什麼不好。但我也慢慢察覺到,一旦習慣了這樣的安逸,我好像漸漸失去了一些能力和勇氣。
比方說,在教學中,我的學生多數是英文初、中階學者,因此我備課的內容幾乎都在我熟悉的範圍內。長久下來,如果我自己沒有繼續進修、沒有刻意接觸新的素材,那麼我的語言能力與教學技巧其實也會停滯不前。
最近,讓我正視這個問題的是一位朋友。他邀請我幫忙擔任某公司的展場翻譯。這種挑戰,過去的我一定馬上答應,但這次的我竟然非常猶豫。
我反思自己猶豫的原因,大致是:
- 薪資考量
因為這份工作是整天的行程,也需要事前的資料準備和相關領域的術語熟悉,因此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樣的工作,薪資是否和我目前的教學工作相當?」但說到底,這其實不是最核心的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說,如果事情本身有價值、有意義,薪資的多寡其實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 打破日常生活的舒適節奏
我現在的時間安排已經很穩定,有固定的教學、備課時段等。而臨時接下這份翻譯工作,勢必會打亂安排。雖然這不是什麼大事,但還是會讓我感到有點不安。但展場工作只有幾天而已,是能夠克服的。
- 我最深層的顧慮,其實是:我怕自己做不好
這個理由佔了我遲疑的80%以上。我上一次接展場翻譯的工作,已經是大學剛畢業時的事了。後來我都專注於教學工作,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口譯,尤其是展場這種即時性的翻譯情境。而這次朋友介紹的展覽領域,是個我幾乎一無所知的領域。加上我心裡非常清楚,「會說英文」和「能即時精確地翻譯」完全是兩回事。光有語言能力其實不夠,我還需要熟悉該產業內容、理解該產品、即時反應的同時兼顧專業與語氣等,總之,想到這裡,我真的非常怕自己會搞砸、會讓朋友失望,也會讓自己留下「壞名聲」。
不過,在意識到這點的當下,我決定給自己一點衝動、一點推力。我答應了這份為期三天的展場翻譯工作,並馬上購入相關書籍、開始練習準備。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待在太安逸的環境久了,真的會變得害怕改變,甚至害怕嘗試。而我這次做的決定,與其說這是「踏出舒適圈」,不如說是「擴大舒適圈」。答應這份工作,對別人來說也許只是個小任務,但對我而言,算是一個重新找回行動力、和勇於嘗試的自己。
對於在學習英文的你們也一樣。有時你腦中會想:
「我這樣的程度可以上這門課嗎?」
「我說的別人聽不懂,還是都聽別人說就好了。」
「等我準備得更好一點再試吧!」
但老實說,我們永遠無法等到「準備得剛剛好」的那一天。所以如果你也有點想嘗試、卻又有點害怕,不如和我一樣,從一個小小的決定開始吧!
那這封信就這樣啦,也歡迎隨時回信!
我們下封信件囉!
Cheers,
Wi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