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囉!我是Winnie!這是我的第一封電子報,我想和你分享我的學習故事:關於一個不是母語者,也能把英文教好的過程。
我從不假裝自己是英文母語者,事實上,我的英文學習歷程和許多台灣人很像。
小時候,爸媽工作忙,下課後我都在安親班渡過。剛好那間安親班有開設兒童美語課,爸媽就幫我順勢報名了。
大概小學四、五年級時,我們全家第一次出國到日本旅行。在早餐吧時,一位白人女性指著我手上的叉子問我 “Where did you get the fork?” 那瞬間,我居然聽得懂,而且還自然地回答 “Oh! It’s over there!”
那個片刻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我也可以跟外國人用英文溝通!」那種開心與驕傲,是我後來想學好英文的重要契機。
升上國中後,爸媽覺得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就不再送我去安親班,也沒安排補習。不過,我已經開始主動接觸各種「國外」的事物,尤其是英文歌和影集。我熟到幾乎每首70、80年代的英文老歌都會唱,還會追犯罪偵查類的美劇。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真的讓我的英文進步飛快,因為我不是為了考試學英文,而是出於喜歡、出於好奇。這份熱忱讓我後來在升學時,直接選擇「應用外語科」,甚至被以前的兒美老師找回去當英文輔導小老師,也就此開啟了我的教學之路。
高中的我,一心想出國讀大學,但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加上學測成績不是頂尖,我沒辦法申請上心中真正想讀的語言科系。最後,我選了俄國語文學系,這是一個我當時完全不了解的冷門科系。
雖然主修的是俄文,但我始終沒有放下英文,在大學時期持續參加各種需要英文的國際交流。後來我休學又復學(這邊也有很多故事啊!以後再娓娓道來),還爭取到去俄羅斯交換與實習的機會。很多人以為我曾經在英語系國家念書,但其實我是在俄羅斯,而且是北極圈與西伯利亞這種連英文都不常見的小地方。
也正是那段時間,我更深刻體會到一件事:
我們不需要「完美」的英文,才能溝通、才能表達自己。
我並不是在英文環境長大的,也更沒有在英語系國家長期生活或學習過,但我依然可以把英文學得夠好、說得夠流利。因為我一直在主動接觸、學習英文。
很多人會以為,當老師就要無所不知,每個單字、片語、口音都要聽得懂。但事實是,語言的世界太大了,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我也有不會的地方,我也會查字典,我也會用ChatGPT,我也會困惑,但我從不因此感到羞愧。
因為我知道:我一直都在進步。
這個進步永遠都不是立即的,而是累積的。即使現在,我還是會在看影集、讀小說時學到新字;我還是會模仿我覺得英文說得很好的人;我也會關注最新的語言學習研究與教學技巧。這條語言學習和教學的路上,我走得不快,但走得很踏實,也會一直走下去。
所以,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已經離開學校、投入職場,還在學英文;你還是會查單字、文法還是不太確定、講英文還是會緊張的話,請你記得:
語言學習不是一場比賽,不需要完美才能繼續往前。
重要的是,我們願意一步一步、照自己的節奏,好好學、慢慢進步。你不是孤單一人,請你記得:我是英文老師,我也還再學英文。我也正在這條路上,和你一起前進。
我們下封信見囉!
Cheers,
Winnie